“裝配式混凝土干式連接多層框架結構技術研究與應用”科技成果鑒定會召開
鑒定會現場
本次成果鑒定委員會主任委員為北京預制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蔣勤儉正高,委員包括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盧清剛正高、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肖明正高、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李軍正高、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預制構件分會鄧思華教授、北京榆構有限公司劉昊正高、北京城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蔡亞寧正高等,與會專家審閱了鑒定資料,聽取了項目組的工作報告、研究成果報告,并對成果完成單位和考察報告內容進行質詢,最后討論形成了成果鑒定結論。
北京建工建研院總工程師李晨光在致辭中對各位專家表示熱烈歡迎。他表示,北京建工建研院建筑工業化研究所,依托北京建工集團和建工研究院的科研、人才、智庫優勢,以裝配式建筑新技術新產品研發、科研成果轉化助力裝配式建筑高質量發展,在科技開發和產業經營等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希望能借本次成果鑒定會議的機會,各位專家多提建設性意見和建議,推動以后的課題研發與應用工作的開展向更高水平邁進。
北京建工建研院總工程師李晨光
北京建工建研院工業化研究所主任工程師孫巖波介紹了本項目的具體研究工作及主要科技成果。干式連接作為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一種重要連接方式,特別適用于低多層框架結構,可有效解決傳統濕連接存在的現澆和預制穿插作業多等問題,但目前國內相關技術產品、技術及應用相對較少,有必要開展相關技術的研發工作。課題組對干式連接器,采用干式連接器的柱節點、梁柱節點力學性能及施工安裝技術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主要研究內容及成果如下。
(一)鋼筋連接用干式連接器
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裝配式混凝土鋼筋連接用干式連接器,可實現豎向鋼筋受力的同心傳遞。對該連接器產品進行了理論計算、仿真分析與試驗研究,結果表明該連接器可滿足《鋼筋機械連接通用技術規程》行業標準JGJ 107中Ⅰ級接頭性能要求,具有良好的力學性能和安全度。
(二)采用干式連接器的柱節點抗震性能研究
項目組開展了裝配式混凝土底層柱與普通現澆柱抗震性能對比試驗,結合試驗測得的兩種底層柱的荷載-位移曲線、應變曲線、破壞模式等,分析了不同連接方式柱在低周反復荷載下的破壞模式、受力機理及耗能性能等抗震性能指標。
理論與試驗研究結果表明,兩試件均為正截面壓彎破壞。現澆柱的滯回曲線相比干式連接柱更加飽滿,干式連接柱耗能能力稍弱;新型干式連接柱承載力和現澆柱較為接近,延性系數比現澆試件高0.55,具有比現澆試件略好的變形能力;兩試件的受彎承載力試驗值均大于理論設計值,試件承載力均具有一定的安全富余;干式柱和現澆柱具有較為接近的初始轉動剛度,且兩試件均滿足規范剛性節點的要求;數值分析模型可以較好地模擬現澆柱與干式連接柱在低周反復荷載下的破壞,可采用該模型相關參數假定進行該類節點的仿真分析。
(三)采用干式連接器的梁柱節點抗震性能研究
項目組開展裝配式裝配式混凝土干式節點(PCJ)及傳統現澆節點(RCJ)抗震性能對比試驗,分析不同連接方式節點在低周反復荷載下的破壞模式、受力機理及耗能性能。
理論與試驗研究結果表明,2個節點試件破壞形態均為梁端受彎破壞;通過節點延性分析,RCJ和PCJ延性系數均大于5,PCJ和RCJ延性性能均良好;相比于RCJ初始剛度,PCJ初始剛度小3.5%,屈服后的剛度與RCJ基本相同,并均滿足節點剛性剛度要求;RCJ有良好的耗能性能,PCJ的耗能能力相對較弱;RCJ和PCJ受彎極限承載力均大于理論值,試件的設計具有一定安全度富余;數值模擬與試驗結果吻合較好,可采用該模型相關參數假定進行該類節點的計算仿真分析。
(四)裝配式混凝土干式連接結構施工安裝技術研究
通過對采用干式連接器的預制梁、柱、板構件深化設計及其施工安裝技術研究,提出了采用干式連接器的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施工工藝,可有效指導該類結構的工程應用,該施工工藝具有施工速度快、現場免模板支撐等優點,尤其適用于低多層住宅、公共和工業建筑。

項目獲授權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2項,編制地方標準3項,形成企業工法1項,發表論文8篇,撰寫著作1部,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套關鍵技術體系。研究成果在工程中得到示范應用,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良好。
各位專家也分別在對項目進行了質詢后進行了認真的討論,并形成了鑒定結論。
本次鑒定會由協會副秘書長陳玉博士主持。本次會審結束后,協會將對成果鑒定結果進行公示,公示10天后,如無異議,將向成果完成單位頒發《科技成果鑒定書》。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更多>>- “彩色清水混凝土性能精準調控及生產應用關鍵技術研究”科技成果鑒定會召開2023-07-26
- “超高性能混凝土裝飾構件生產及應用關鍵技術研究”科技成果鑒定會召開2023-07-28
- “輕量化裝配式電力管井研究及應用”科技成果鑒定會召開2023-08-15
- “新型裝配式鋼節點混合框架結構及配套體系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科技成果鑒定會召開2024-03-19
- “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系統軌道梁制造、安裝關鍵技術研究與實施”科技成果鑒定會召開2024-08-09
- “無堿液體速凝劑與噴射混凝土的高性能化研究與應用”評審鑒定結果公示2024-11-02